betvlctor网页版登录"萃英"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十三期
5月24日下午,“萃英”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十三期在物理楼中212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人是北大天体物理专业王然博士。王然是04级博士,师从吴学兵教授和Chris Carilli教授,科研表现出色,近期已在美国的《天文学报》(AJ)上发表文章2篇,在刚结束的第六届“钟盛标教育基金”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获一等奖。
王然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宇宙早期类星体的毫米波和射电辐射。2006年至2008年间在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交流学习。她这次给我们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宇宙早期类星体的尘埃辐射及演化”。王博士详细介绍了她们利用IRAM和CSO的毫米波及亚毫米波望远镜,对一些红移大于5的类星体的远红外尘埃辐射的观测结果。
在报告中,王然博士和现场的同学不时地进行讨论,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萃英"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十三期资料
主 讲 人:王然(天体物理直博四年级)报告题目:宇宙早期类星体的尘埃辐射及演化沙龙时间:2008年5月24日(周六)下午3:00-5:00沙龙地点:物理大楼中212报告摘要:类星体是二十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这类天体由于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处于高速吸积阶段,从而释放出远高于普通星系的能量。目前,大量红移>5的类星体从光学巡天中被证认出来。这些类星体存在于大爆炸后10亿年左右的早期宇宙,为我们研究超大质量黑洞和星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
我们利用IRAM和CSO的毫米波及亚毫米波望远镜,对这些红移〉5的类星体的远红外尘埃辐射进行了观测。大概有1/3的类星体在毫米波段被探测到,对这些类星体的观测结果表明,其红外辐射来自于寄主星系中温度在40到60K左右的尘埃成分,这些尘埃的总质量超过108个太阳质量。另外,加热这些尘埃的能量,可能主要来自于核区附近的恒星形成活动。尘埃远红外辐射的总光度给出了相应的恒星形成率为≥103个太阳质量每年。也就是说,这些类星体可能处于比邻近宇宙中的典型光学类星体更早的演化阶段,其寄主星系的核球仍然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恒星形成活动。主 讲 人
科研经历:2006.2至2008.3在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交流学习。主 讲 人
相关工作:[1] Wang et al. 2007, AJ, 134, 617 (IF:4.854)
[2] Wang et al. 2008, AJ, 135, 1201 (IF:4.854)